主编:杜彦良 
常务副主编:李术才 
   主办:山东大学
  在线办公  
    » 在线投稿/查稿
    » 著作权转让合同
    » 论文模板
    » 投稿推荐信
    » 作者贡献声明表
    » 利益冲突声明表
  文章检索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文章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浏览排行
  欢迎扫码关注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投稿指南
 

写作指导


一、篇名(中文,英文) 中文篇名以不超过20字为宜,英文篇名不超过10个实词。篇名的内容不要太空洞、笼统,避免出现非公知公用的符号。

二、作者署名(中文,英文) 作者须提供真实姓名。中国作者英文姓名用汉语拼音标注,姓氏的全部字母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多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间隔,若作者的单位不同,应用阿拉伯数字在作者名字后以上标的形式标注。

三、作者单位(中文,英文) 写出一、二级单位名称、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署名下方,并按作者名字的上标标注序号,之间用“;”间隔。英文单位与中文单位对应,结尾处应加国籍名。

四、摘要(ABSTRACT) 采用报道性文摘(含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摘要不宜太短,300字左右,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要把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放在摘要里;保持摘要的独立性和和自明性,避免在摘要中出现公式、图表、参考文献的序号。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文摘中的特殊字符,改为文字表达。对大众熟悉的缩写词,可以直接使用(如:WTO, Laser, CAD);对于仅为同行熟悉的缩略语,应在题目、文摘或关键词中至少出现一次全称。中文摘要前加“摘要:”做标识。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摘要前加“Abstract:”作为标识。我刊摘要撰写规范如下:

(1)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What I want to do?) 主要说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或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必要时,可利用论文中所列的最新文献,简要介绍前人的工作,但这种介绍一定要极其简练。

(2)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How I did it?) 主要说明作者主要工作过程及所用的方法,也应包括众多的边界条件,使用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在说明过程与方法时,应结合或指向论文中的公式、实验框图等来进行阐述。

(3)主要结果及结论(What results did I get and what conclusions can I draw?) 因此,在写作结果和结论部分时,一般都要尽量结合实验结果或仿真结果的图、表、曲线等来加以说明,使结论部分言之有物,有根有据。

(4)本文的创新、独到之处(What is new and original in this paper?) 如有可能,在结尾部分还可以将论文的结果和他人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突出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独到之处。

(5)避免在摘要的第一句话重复使用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

(6)不谈或尽量少谈背景信息,以及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五、关键词的选取

  推荐作者使用EI主题词表http://www.engineeringvillage2.org.cn/controller/servlet/Controller?CID=thesHome&database=1 或其他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关键词;同时也可使用反映该文主题概念的自由词作为关键词,例如:文章是有关南京油田的,即可选取“南京油田”为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以作为关键词标出;多个关键词间用“;”隔开;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除特殊用法以外,均采用小写字母。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六、中图分类号 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分类;一般标识1个分类号,涉及多主题的论文,可标出2个以上的分类号,其间用“;”隔开,主分类号排在首位。分类号以“中图分类号:” 作为标识。

[例]      中图分类号:TK730.2;O357.3

七、文献标识码 稿件的文献标识码按以下标准予以标识: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非上述类型的文摘、零迅、补白、广告、启事不加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例]文献标识码:A

八、基金项目 应按国家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置于篇首页地脚收稿日期项之下,多项基金项目依次列出,期间以分号“;”隔开,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

九、作者简介 在篇首页页脚注明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箱。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

十、注释 系对文章篇名、作者、文中特定内容的必要解释或说明。用阿拉伯数字圈码编序,相应注释内容可列在当页地脚。

十一、正文 论文应符合科学论文写作的文本体例,语言文字的使用应遵从国家语言文字的现行法律、法规,简化字应以国颁《简化字总表》为准。标点符号及数字按GB/T15834-1995、GB/T15835-1995两项规定执行。计量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0-93规定。正文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层次标题:各层次标题宜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层次标题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形式为: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 1.2,...;2.1,2.2,...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2.1.1,2.1.2,...排序。二级以上(含二级)层次序号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加标点。引言编为“0”。层次标题力求简短,一般不宜超过15个字,尽量不用标点符号。

图:图一般随正文,先见文字后见图,应在文中图的出处标明见图×。每幅图都包括中英文图序和图题两部分,图序、图题居中排印在图下方,二者之间空1 个字距,格式为:图1(2,3…)”和“Fig.1(2,3…)”。函数图的标目应按“物理量名称或符号/单位符号”的格式居中平行排印在被标注的坐标轴和标值的外测,物理量符号应该按GB3100~3102-93给出的斜体字母标注,且所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若量为无量纲,可只写量符号,单位符号用正体。文章插图的制作要求使用相应软件作图。图中所有线条、文字必须用黑色绘制(彩图印刷除外)。

(1)简单的方框图、程序框图、流程图和电路图

使用Microsoft Word或Microsoft Visio 软件来绘制完成。图中尺寸线、指引线、方框图和程序框图的框线线宽为6磅。轮廓线、曲线及需要突出主要部分的线宽为7磅。箭头选实心,线型6磅。图中的所有文字为宋体,字母为Times New Roman,字号选小五号(8磅)。

(2)由软件AutoCAD, Microsoft Visio,Corldraw,Excel, Origin,Matlab等生成的矢量图

(3)务必将图直接复制后粘贴到word文档里,不要生成图片插入到word文档里。若有坐标轴,要将标值刻度值相内,标值的小数位保持一致,标目的格式为“量/单位”。图中曲线的辅助线要尽可能少。主要曲线的磅值为7磅,辅助线的磅值为6磅。

(4)照片及其他位图

格式可以为tif, jpg, bmp等。图片上不要有A.B…或1,2,3…等此类的图标。图片的分辨率在600dpi。若图中线条模糊,请在Photoshop中修改,修改时要求字号8磅,线5磅。对于彩图印刷的,要提供原版彩图。

表:表格的编排一般应随文列出,要紧接在第1次提到的它的文字段后面。要求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采用辅助线。表序的格式为“表1(2,3…)”和“Tab.1 (2,3…)”,表序和表题都包括中英文两部分,居中排在表格的上方,长度不超过整个表格的长度。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⑴文章中重要的或后文将要重新提及的数学式、反应式等可另行起居中排,后面加相应的标点符号,对于下文需要提及的式子用阿拉伯数字(1),(2),(3)…连续编序号。序号加圆括号,右顶格排出。如式超过1行需转行时,应在“=”、“≈”、“<”、“>”等关系符号,或在“+”、“-”、“×”、“÷”等运算符号之后转行。

  十二、参考文献

不能公开的内部资料、个人通讯、报纸及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引文;文献序号标在引用处,加[]标于右上角,序号以在文中出现先后为序;文献的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各姓名间加“,”间隔,若多于3名则列前3名,后加“等”或“et al”;名字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若是英文的,则全用大写字母。对于中文文献,应同时附加相应的英文文献,但序号不用重复。

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20个,且引用的文献应包括近年刊出的相关科研成果。

 

附:写作指导(点击下载
发布日期:2023-09-11 浏览: 1531
 
网站版权 ©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733《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辑部,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6735, E-mail:tunnel@sd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