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杜彦良 
常务副主编:李术才 
   主办:山东大学
  在线办公  
    » 在线投稿/查稿
    » 著作权转让合同
    » 论文模板
    » 投稿推荐信
    » 作者贡献声明表
    » 利益冲突声明表
  文章检索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文章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浏览排行
  欢迎扫码关注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当期文章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6-20 上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软弱破碎地层地铁车站钢管桩柱拱盖法施工力学特性及其应用
王立川,贺维国,张俊儒,武宏斌,蒋新强,章慧健,王文,黄林祥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1-12.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1
摘要 ( 14 )     PDF (13431KB) ( 3 )  
为解决传统拱盖法依赖下部较硬基岩支撑,在软弱破碎地层中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依托贵阳市轨道交通S1线锦江路站项目,提出在软弱破碎地层中能有效发挥拱盖法功效的钢管桩柱拱盖法,并对其施工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桩柱拱盖法在拱盖基础下方增设了钢管桩,一方面钢管桩作为拱盖的基础提高其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车站下半断面开挖时,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约束侧墙岩体的变形,确保主体结构的整体稳定;与传统拱盖法相比,钢管桩柱拱盖法可有效减小地层沉降,钢管桩分担围岩压力从而降低初期支护结构体系的最大、最小主应力;钢管桩柱拱盖法施工过程中,拱盖部分的施作是工法的关键,拱盖及车站初期支护施工完成后,结构应力最大值位于边墙与仰拱交界区域,是施工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钢管桩柱拱盖法运用四导洞双侧壁导坑开挖、型钢混凝土拱盖与钢管桩柱相结合的支护体系,在贵阳市轨道交通S1线锦江路站得到成功应用,依托分导洞施工模式、专用台车模注及同步浇筑工艺的高效协同,较传统拱盖法缩短工期约10个月,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并降低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基于直流电阻率法的旋喷桩加固正问题模拟研究
邓稀肥,申志军,汪涛,江胜华,杨杰,李宏波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13-20.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2
摘要 ( 19 )     PDF (9975KB) ( 4 )  
从直流电阻率法正演模拟角度,深入探究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用于监测旋喷桩加固的可行性。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构建旋喷桩加固三维实体模型,对不同激励模式、电极参数、含水层参数及施工过程开展正演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对侧激励模式的正演响应峰值更强;电极到桩身间距和含水层深度对电信号影响显著;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钻孔还是注浆阶段,电压信号变化都十分敏感,且旋喷注浆过程对信号影响更突出。上述结论不仅验证了直流电阻率法实时监测旋喷注浆过程的可行性,还系统分析了多种因素对旋喷桩加固正演响应的影响,为旋喷桩施工监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有助于推动相关监测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多滚刀切削混凝土桩基相互作用特性及扰动影响研究
沈翔,张海彬,段锴,曾庆成,黄书华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21-30.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3
摘要 ( 16 )     PDF (14177KB) ( 5 )  
为研究盾构法切削混凝土桩基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广州海珠湾公路隧道东线切除中核大厦群桩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现场勘探资料,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盾构单根辐条刀具切削桩基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分析了切桩过程中滚刀的受力情况以及土体和桩身的动态响应。仿真结果表明,桩身的位移响应在贯入阶段明显大于切削阶段,且贯入阶段的桩身响应主要集中在yz方向。此外,滚刀的法向力均值在贯入阶段高于切削阶段,尤其在切削介质强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刀具的受力变化在切削介质交界处表现为明显突变,这种变化增加了刀具疲劳损伤的概率。该研究对盾构机在切桩过程中桩身、土体及刀具的响应进行了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过程中降低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补风方式对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效果的研究
雷文君,郭丽丽,赵旭明,邰传民,齐悦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31-41.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4
摘要 ( 16 )     PDF (9745KB) ( 1 )  
为解决地铁隧道传统补风方式风量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人员疏散行为的呼吸区侧送与底部送风结合的补风方式,探究其对疏散通道烟气的控制效果。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构建地铁区间隧道物理模型,对比分析自然补风、呼吸区侧送补风、底部补风及组合补风下疏散通道内CO质量浓度、温度、能见度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自然补风对疏散通道火灾烟气的控制效果最差,能见度、CO质量浓度、温度均不符合人员疏散要求;呼吸区侧送补风可以将疏散通道内的CO质量浓度控制在62 mg/m3以下,但补风与烟气产生了掺混,使疏散通道内的平均温度达到了227 ℃,不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下送补风疏散通道内平均温度高于300 ℃,CO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00 mg/m3,均高于人员安全疏散参数的要求。呼吸区侧送与底部送风相结合补风时,当呼吸区侧送与底部送风量比例为6∶1,侧送风速和下送风风速分别为1.8 m/s和0.3 m/s时,疏散通道CO质量浓度为34.6 mg/m3、温度为59.2 ℃、能见度为18.6 m,均达到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标准。呼吸区侧送与底部送风的组合补风方式可有效控制地铁隧道疏散通道内的火灾烟气,为以保障人员安全为目的的地下空间精准补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深部围岩松动圈劈裂破坏机理探究
郭纬,陈昊祥,李杰,徐天涵,李超,纪玉国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42-50.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5
摘要 ( 14 )     PDF (3044KB) ( 3 )  
为探究围岩松动圈的劈裂机理对于硐室变形控制的影响,选用弹-脆-塑性本构模型建立松动圈内应力场与变形场表达式,得到松动圈范围公式,并基于岩体缺陷处的局部应力松弛模型探究松动圈内岩体的变形与劈裂机制,厘清松动圈内剪切破坏与劈裂破坏的发生逻辑,建立围岩松动圈劈裂破坏的应力判据,给出剪切破坏、剪切破碎、板裂以及最大支撑压力区劈裂4种典型破坏模式发生的临界外部荷载条件。结果表明:径向卸载会导致围岩产生局部拉应力场;塑性剪切变形是内部岩体发生劈裂破坏的前置条件;加卸载模量相差越大岩体越容易发生劈裂;剪切破碎的发生条件远高于劈裂破坏,在实际工程中难以发生。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数据的波场反变换方法及其在会泽铅锌矿区井下超前探测中的应用
李炼然,任周洪,王斌,张权,黄灏,刘吉金,许浩宇,郭谦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51-63.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6
摘要 ( 12 )     PDF (18845KB) ( 7 )  
会泽铅锌矿区内围岩以弱岩溶化碳酸盐岩为主,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及岩溶等构造较为发育,为地下水的富集和运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通道,掘进和开采过程中的突涌水呈现出高水压、大流量的显著特点,因此对含水构造的超前探测刻不容缓。针对上述问题,选取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并结合地质与钻探资料在矿山厂1 104 m和924 m两个中段开展了超前探测工作。在获取电阻率剖面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波场反变换方法,将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数据转化为对电性界面敏感的虚拟波场,进而对地层电性结构进行定性刻画。在井下探测之前,针对最大探测深度与信号在空气中的衰减问题,还开展测深对比试验和空气衰减试验。采用2.5 Hz的发射基频在矿山场段取得了理想的探测成果,证明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和波场反变换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聚氨酯基体与细骨料组成的隧道隔震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王少锋,曹翔鹏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64-72.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7
摘要 ( 8 )     PDF (12144KB) ( 1 )  
为探究聚氨酯基体与水泥砂组成的复合材料(polyurethane cement mortar, PCM)的力学性能,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PCM的压缩强度、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滞回特性等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灰比为1∶2,水泥质量分数为40%的PCM具有较高的压缩强度、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但其断裂伸长率有所降低。同时,为了验证其弹性恢复性能,将其置于0.55应变幅值下加卸载和再加载。试验结果显示,PCM表现出良好的滞回特性。最后,结合微观测试分析了PCM破坏机理。
浆液时效性与管片摩擦作用下管片上浮研究
郭建光,王星,董唱唱,薛永斌,王双庆,赵宏硕,王涵,王文虎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73-80.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8
摘要 ( 9 )     PDF (6771KB) ( 3 )  
为系统分析浆液时效性对隧道管片上浮的影响规律,采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考虑浆液凝固时效性、管片环间摩擦的数值模型,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共同揭示隧道掘进过程中管片上浮的动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表明,模型能够准确反映管片上浮量在盾尾后10 m附近达到最大值并逐渐稳定的特征,其变化曲线可分为快速增长段、平缓增长段和稳定段。参数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表明平均注浆压力对累计上浮量影响最为显著,当平均注浆压力由0.3 MPa增至0.6 MPa时上浮量增加42%,敏感性系数最高;深径比由1.0增大至4.0可使上浮量降低35%,敏感性系数次之;而等代层体积模量由1.8 MPa增大至3.6 MPa可使上浮量提升仅减少11%,敏感性系数较低。研究成果为隧道施工中管片上浮的精细化预测与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温度影响下砂岩三轴压缩行为:加荷特性、剪切变形及预测软件研发
钟浩,蔡先庆,孙浩,孔庆轩,张永平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81-95.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09
摘要 ( 11 )     PDF (11898KB) ( 1 )  
本研究通过开展20~150 ℃及5~35 MPa围压下的砂岩三轴压缩试验,系统揭示了温度与围压耦合作用对砂岩加荷特性、剪切变形及破坏模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低温区间(20~60 ℃)砂岩以脆性破坏为主,剪切变形带角度随围压增大显著减小(64.7°到58.3°);高温区间(温度≥120 ℃)塑性屈服特征增强,150 ℃时围压增加(5~35 MPa)导致剪切角度降幅达15.3°。破坏模式由低围压张拉破坏向高围压剪切破坏过渡,温度升高促使破坏面粗糙度增加。对比Mogi-Coulomb、Drucker-Prager及Tresca准则,修正Lade准则因引入偏应力不变量与Lode角参数,拟合效果最优(R2≥0.97)。基于该准则构建剪切变形带角度预测模型,结合PyCharm与Gradio开发多温度离散化预测软件,实现0.8 s内高精度预测(绝对误差2.5°, R2=0.92),输出参数可集成至有限元平台,为高地应力隧道及深部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估提供理论支持与工具保障。
地下水封洞库围岩稳定可靠性分析
魏松源,马景一,彭振华,刘建立,李崴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5, (2): 96-104.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5.02.10
摘要 ( 8 )     PDF (13658KB) ( 2 )  
为评估南方某地下水封洞库的稳定性,将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视为随机变量,进行围岩位移失效模式下的可靠性分析。考虑到地下水封洞库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利用FLAC3D进行多次数值模拟,采用响应面法拟合得到功能函数。利用FORM(first-order reliability method)方法计算了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并分析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对可靠性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洞室与P2破碎带交汇处、施工巷道与主洞室交汇处以及竖井与操作巷道交汇处围岩位移较大;尽管洞室围岩完整性良好,开挖后洞室可靠度指标为1.096,失效概率为13.66%,可靠性不满足一般工程要求,仍然需要对洞室进行及时的支护;黏聚力与内摩擦角之间的相关性对该洞库基于位移失效模式的可靠性分析结果影响不显著。
短延时与底部装药对直眼掏槽爆破岩体损伤的影响研究
周子龙, 王培宇, 吴圣刚, 蔡鑫, 陈翠刚, 袁纪锋
录用日期:2025-06-18
不耦合偏心装药孔壁压力与岩体动态响应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金阳, 姚颖康, 刘汶, 姬付全, 曹昂
录用日期:2025-06-16
补风方式对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效果的研究
雷文君, 郭丽丽, 赵旭明, 邰传民, 齐悦
录用日期:2025-06-03
浆液时效性与管片摩擦作用下管片上浮研究
郭建光, 王星, 董唱唱, 薛永斌, 王双庆, 赵宏硕, 王文虎
录用日期:2025-05-29
深部围岩松动圈劈裂破坏机理探究
郭纬, 陈昊祥, 李杰, 徐天涵, 李超, 纪玉国
录用日期:2025-05-23
聚氨酯基体与细骨料组成的隧道隔震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王少锋, 曹翔鹏
录用日期:2025-05-22
基于直流电阻率法的旋喷灌注桩加固正问题模拟研究
邓稀肥, 申志军, 汪涛, 江胜华, 杨杰, 李宏波
录用日期:2025-05-20
软弱破碎地层地铁车站钢管桩柱拱盖法施工力学特性及其应用
王立川, 贺维国, 张俊儒, 武宏斌, 蒋新强, 章慧健, 王文, 黄林祥
录用日期:2025-05-19
地下水封洞库围岩稳定可靠性分析
魏松源, 马景一, 彭振华, 刘建立, 李崴
录用日期:2025-05-15
多滚刀切削混凝土桩基相互作用特性及扰动影响研究
沈翔, 张海彬, 段锴, 曾庆成, 黄书华
录用日期:2025-05-15
更多>>
2025
Vol.7
No.1 
2025-03-20
pp.1-98
2024
Vol.6
No.4 
2024-12-20
pp.1-98
No.3
2024-09-20
pp.1-102
No.2
2024-06-20
pp.1-112
No.1
2024-03-20
pp.1-104
2023
Vol.5
No.4 
2023-12-20
pp.1-92
No.3
2023-09-20
pp.1-92
No.2
2023-06-20
pp.1-98
No.1
2023-03-20
pp.1-106
2022
Vol.4
No.4 
2022-12-20
pp.1-106
No.3
2022-09-20
pp.1-114
No.2
2022-06-20
pp.1-106
No.1
2022-01-20
pp.1-102
2021
Vol.3
No.4 
2021-12-20
pp.1-94
No.3
2021-09-10
pp.1-118
No.2
2021-06-20
pp.1-96
No.1
2021-03-20
pp.1-98
2020
Vol.2
No.4 
2020-12-20
pp.1-94
No.3
2020-09-20
pp.1-106
No.2
2020-06-20
pp.1-96
No.1
2020-03-20
pp.1-110
2019
Vol.1
No.4 
2019-12-20
pp.1-108
No.3
2019-09-20
pp.1-122
No.2
2019-06-20
pp.1-130
No.1
2019-01-20
pp.1-126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硐库的基本概念、设计理念与方法 收藏
孙冠华,朱开源,纪文栋,易琪,耿璇,于显杨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14-23.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2
摘要   PDF (7725KB)  
从工程角度归纳和总结压缩空气储能地下硐库的基本概念,解析硐库的基本结构,分析硐库在运营期间受到的主要荷载特征;在此基础上改进柔性密封结构的基本设计理念,建议在地下储气硐库的设计中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为压缩空气储能地下硐库的设计、运营和维护提供指导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水封洞库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分析与利用 收藏
张宜虎,刘倩,高锡敏,丁长栋,罗荣,胡伟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24-35.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3
摘要   PDF (11272KB)  
基于国内某大型水封洞库工程2015—2020年35个监测孔的地下水位监测资料,综合考虑库区施工进度及前期勘测获取的地质构造信息,系统分析库区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揭示地下洞室开挖与人工水幕系统对洞库区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库区可能存在的水封性不足的风险区域。根据地下水位时序变化与施工进度的对应关系,洞库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分为3类:水位基本稳定型、水位下降与邻近洞段开挖时间对应型、水位下降晚于邻近洞段开挖时间型。结合监测孔的空间分布及地下洞室施工进度发现:地下洞室开挖后库区整体地下水位均有所降低,但大部分区域在安全水位(-25 m)以上,人工水幕系统作用显著;西南侧局部区域地下水位受断层F2和F3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L4和L8的影响,在监测末期仍远低于安全水位(-25 m),存在水封性不足的风险。库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地下洞室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联系紧密,地下水位的系统监测与及时分析反馈十分必要,亟需编制水封洞库地下水监测专项规范,推动水封洞库工程的全过程、全覆盖地下水位监测,提高水封洞库工程的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压气储能地下内衬洞室建设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收藏
王者超,李嘉祥,郝薛将,李明辉,张武,刘杰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1-13.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1
摘要   PDF (6838KB)  
系统介绍地下压气储能技术的发展历史、地下结构组成及其作用,重点讨论压气储能地下内衬式洞室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压气储能地下内衬式洞室存在的极限存储压力、注采气过程中的热力学效应和洞室衬砌密封性能等3个关键问题,系统总结研究进展与当前认识,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压气储能地下内衬式洞室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扩建洞库爆破振动对运营洞库稳定性影响 收藏
王敬奎,彭建宇,王者超,李康林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36-44.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4
摘要   PDF (9553KB)  
为确保已建运营洞库的稳定性,对邻近扩建洞库钻爆法开挖进行爆破振动分析,明确其对已建运营洞库稳定性的影响。依托国内某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采用LS-DYNA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开展爆破振动模拟,并通过峰值振速、有效应力等评价其对运营洞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洞室1监测点振速为0.1~0.8 cm/s,主洞室2监测点振速为0.045~0.350 cm/s,且最大峰值速度出现在与波的传播方向较为一致的方向;最大单段炸药量影响峰值振速(合速度)和有效应力,炸药量越多,振速和有效应力越高,最大峰值振速可增大200%;在最大单段炸药量小于65 kg的条件下,距爆源最近处的有效应力和合速度均小于安全规程规定,扩建洞库爆破施工对运营洞库影响较小,无安全隐患。结合现场爆破振动监测数据,验证了此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深层地热能开采与储能系统模拟研究 收藏
王佳铖, 赵志宏, 陈进帆, 贺洁, 周露明, 谭现锋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84-93.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9
摘要   PDF (13769KB)  
为研究深层地热能常规开采与储能相结合的系统在可持续开采条件下的性能,共定义7个评价指标,其中热突破时间、水位降深和地表沉降用于评价深层地热能的可持续开采,可采地热能、储存能量、能量增益系数和能量回收率用于评价系统的储能运行效果。利用井-储系统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基于鄄城地热田的两采一灌地热井系统,解释季节性地热开采和储能情况下的深层热储热-水-力多场耦合过程,验证所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常规地热开采的基础上增加夏季地热储能后,冬季可采地热能增加约360%,该系统可满足热突破时间、水位降深和地表沉降这3个可持续开采评价指标的要求。建议在未来的地热开发过程中加入储能,促进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地开发利用深层地热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煤矿巷道储油关键技术分析 收藏
韩桂武,郭书太,周锐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54-63.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6
摘要   PDF (2607KB)  
为深入理解煤矿巷道储油改建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文献综述和具体储油工程案例归纳总结出煤矿巷道建库的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情况:用于储油的废弃矿井选址需保证矿区地壳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巷道围岩岩石为坚硬岩或较坚硬岩,巷道围岩完整或较完整,围岩岩体透水性弱,有稳定地下水位;煤矿巷道围岩的渗透率离散性较大、局部或整体不满足围岩水压大于储库内油、气压之和时,需通过降低岩体的渗透性和流体动力遏制法进行改建,实现对储库巷道的包裹进而控制油品的泄漏;计算煤矿巷道储油能力时,需考虑巷道地质条件、水幕系统、储油库泵坑、水垫层及封堵断面等空间占用的修正系数,还应综合附近港口码头运输的油品供给量,最终确定煤矿巷道储油库的建设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隧洞突水突泥次生灾害诱因与防治技术 收藏
郝俊锁, 刘俊峰, 刘浩, 赵明蕃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5 (4): 81-92.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3.04.09
摘要   PDF (3198KB)  
为探究地下工程突水突泥次生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方法,通过总结2010年以来有关案例,总结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提出突水突泥次生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以滇中引水狮子山隧洞穿越FⅢ-71断层二次突水突泥为例,探明该地质段灾害成因,将次生灾害演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潜存阶段和诱发阶段;提出改善外部环境的状态、阻断灾变演化路径、提高防突层承受能力的方法防止突水突泥再次发生,为隧洞突水突泥次生灾害处置提供经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某海岛地下水封油库渗流场数值模拟 收藏
彭益, 张文, 王汉勋, 张彬, 孙哲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94-104.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10
摘要   PDF (12446KB)  
以某海岛地下水封油库项目为工程依托,基于达西定律和溶质运移相关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分析在不同设计方案下洞室渗流场的变化情况,对洞室的水封安全性做出评价,并研究了库区海水入侵的发展程度。研究表明:该项目需要设置水平水幕,且水平水幕的设计压力值不应小于0.2 MPa,主洞室埋深变化对水封性影响较小,建议埋深为-45 m;在主洞室全开挖未储油的情况下,海水会入侵至主洞室内,呈现先快后慢、从主洞室底部侵入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地下水封洞库帷幕灌浆试验与渗控效果分析 收藏
丁长栋,张宜虎,李领,罗荣,范雷,丁祥,曹磊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64-72.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7
摘要   PDF (9334KB)  
以某地下水封洞库为背景,针对工程区内导水构造发育引起的洞室渗涌水问题,引入帷幕灌浆技术进行封堵,并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帷幕灌浆对岩体渗透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在洞库工程中的渗控效果。结果表明:帷幕灌浆分序实施过程中,经Ⅰ序孔灌浆后,Ⅱ序孔部位岩体的渗透性减弱,灌前透水率和单位耗灰量的分序递减规律较好。岩体渗透性较大时,其可灌性好、耗灰量大,在Ⅱ序孔灌浆时透水率和单位耗灰量降低明显,岩体降渗效果较显著。帷幕灌浆Ⅰ序孔的灌前透水率与灌浆孔段埋深有关,在爆破影响范围以外,应适当提高灌浆压力,增大耗灰量,达到更好的灌浆效果。渗流场分析揭示防渗帷幕对于降低灌浆范围内导水构造的渗透性具有积极作用,可以部分截断天然地下水沿主要导水构造向洞室内渗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洞室整体渗水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水封洞库施工过程稳定性评价及断层影响分析 收藏
付长波,洪成华,王者超,王鹏宇,李崴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45-53.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5
摘要   PDF (7858KB)  
为研究多个断层与地下洞群相交情况下的围岩稳定性,基于Hoek-Brown修正后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采用FLAC3D软件中的莫尔-库仑模型作为本构模型,对某地下水封洞库项目的围岩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挖阶段的推进,主洞室侧墙位移逐渐增大;在全断面开挖后,主洞室侧墙位移普遍大于拱顶和底板位移,大部分洞室的侧墙以及部分洞室的底板和拱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和塑性区;当断层靠近主洞室但未与其相交时,洞室和断层之间形成不稳定岩体区域,该区域的岩体会向洞室内部滑动,并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当断层与主洞室相交时,不稳定岩体区域消失,此时位移形式与无断层时类似,断层会引发围岩应力的释放,并会使附近围岩出现较为严重的塑性变形。在地下水封洞库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测直接穿越断层位置及其前后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盾构渣土改良的流动化回填土的工程性能研究 收藏
曾长女, 王子正, 曹硕倩, 任磊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5 (4): 1-8.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3.04.01
摘要   PDF (4242KB)  
采用泡沫剂和活性氧化镁双掺对盾构渣土进行协同改良。通过流动性、泌水率及抗压强度系列试验得到不同泡沫剂和活性氧化镁掺量下的改良土流动度、泌水率以及抗压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流动化回填土具备良好的流动性与固化强度;通过调节泡沫剂和活性氧化镁掺量,可得到流动度为180~320 mm、泌水率小于5%、28 d强度为0.6~1.2 MPa的流动化回填土,适用于更广泛的工程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煤矿巷道储油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 收藏
韩桂武, 郭书太, 周锐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3. 膨胀型防火涂料对装配式框架隧道耐火性影响 收藏
黄震, 叶张骞, 张嘉伟, 彭子茂, 严展硕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4. 孤石区复杂环境下矩形顶管预处理施工技术 收藏
牛巍崴, 黄伟洪, 陈玉林, 刘建坤, 陈雪华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5. 不同洞距下内衬式高压储气库热-力特性分析 收藏
阮泉泉, 张文, 张彬, 王其宽, 王汉勋, 时广升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6. 压气储能地下内衬洞室建设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收藏
王者超, 李嘉祥, 郝薛将, 李明辉, 张武, 刘杰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7.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热环境演化与疏散安全研究综述 收藏
李炎锋, 苏枳赫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8. 公路隧道火灾应急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藏
郭志国, 李益锌, 周令剑, 张一恒, 叶瑀伋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9. 扩建洞库爆破振动对运营洞库稳定性影响 收藏
王敬奎, 彭建宇, 王者超, 李康林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10.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硐库的基本概念、设计理念与方法 收藏
孙冠华,朱开源,纪文栋,易琪,耿璇,于显杨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4, 6 (1): 14-23.   DOI: 10.19952/j.cnki.2096-5052.2024.01.02
摘要   PDF (7725KB)  
从工程角度归纳和总结压缩空气储能地下硐库的基本概念,解析硐库的基本结构,分析硐库在运营期间受到的主要荷载特征;在此基础上改进柔性密封结构的基本设计理念,建议在地下储气硐库的设计中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为压缩空气储能地下硐库的设计、运营和维护提供指导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知公告 More  
» 通知|《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网站维护
  2025-07-01
» 办公地点、电话变更通知
  2024-01-25
»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期刊9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高质量论文
  2023-11-06
» 第九届隧道“奥斯卡大奖”入围名单揭晓
  2023-09-20
» 2023年岩土工程相关学术会议指南
  2023-09-11
  会议信息 More  
» 第二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2025-02-12
» 第七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 (一号通知)
  2024-11-22
» 第四届全国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会议宗旨与征文)
  2024-11-22
» 第一届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学术会议暨第一届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学术会议
  2024-11-22
» 第六届地铁建设新技术学术论坛暨沈阳地铁第二届盾构青年创新交流大会(二号通知)
  2024-11-22
» 第五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第2号通知)
  2024-11-22
» 第五届全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创新论坛(第3号通知)| 2024年11月23~25日 上海
  2024-11-12
» 力学前沿与工程科技论坛2024(二号通知)
  2024-11-07
友情链接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大学
国家新闻出版署
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网站版权 ©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733《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辑部,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6735, E-mail:tunnel@sd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