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杜彦良 
常务副主编:李术才 
   主办:山东大学
  在线办公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须知
    » 版权转让协议
    » 写作指导
    » 论文模板
    » 投稿推荐信
  文章检索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文章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浏览排行
  欢迎扫码关注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当期文章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3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3-20 上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断层破碎带岩石裂隙渗透性的表征方法
孙文斌,曹震博,董法旭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1-7.  
摘要 ( 23 )     PDF (2872KB) ( 13 )  
通过模拟断层破碎带岩石裂隙内流体流动,得到自然裂隙内流体流动分布规律。根据理论分析建立楔形流域的流速分布模型,发现裂隙主流区的位置可以用裂隙截面的最大内切圆表示。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算法(computed tomography, CT)重建断层介质骨架自然裂隙,使用MATLAB求解截面裂隙的最大内切圆来计算裂隙的渗透性。将最大内切圆法计算裂隙渗透性和水力直径法计算裂隙渗透性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相关性为0.976,说明裂隙截面的最大内切圆替代水力直径计算裂隙渗透性是可行的。
基于Ventsim的地下水封洞库建造期通风方式优选
赵兴东,窦翔,李勇,王立君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8-17.  
摘要 ( 9 )     PDF (3620KB) ( 5 )  
针对某大型地下水封洞库施工期间通风方式选择问题,依托某大型地下水封洞库通风设计,在分别比较抽出式、压入式、混合式通风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按照各通风方式进行风量计算,分别确定大型地下水封洞库各阶段施工的通风方式;构建某大型地下水封洞库的通风Ventsim数值仿真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施工阶段下不同通风方式、风流在大型地下水封洞库的动态演化规律,并对各不同施工阶段下不同通风方式的通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优选不同施工阶段通风方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一施工阶段最优的通风方式为压入式通风,第二施工阶段最优的通风方式为混合式通风,第三和第四施工阶段最优的通风方式为抽出式通风。验证不同施工阶段各通风方式的风阻、风量和最佳风网效率,为大型地下水封洞库施工期的通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岩土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高燕,吴晓东,田嘉逸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18-31.  
摘要 ( 6 )     PDF (21051KB) ( 4 )  
基于随机场理论、有限元数值分析与Monte-Carlo随机模拟方法,研究岩土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空间变异性为重点,系统研究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随机场的变异系数、水平和竖向相关距离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异系数越大,地面沉降曲线分布的离散程度越高;对比确定性分析结果,考虑岩土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随机分析结果的地面沉降更大;沉降中心偏移距离受水平相关距离和竖向相关距离影响,前者影响更大;弹性模量空间变异性对沉降中心偏移距离和沉降槽宽度的影响比内摩擦角空间变异性更大;当洞室较大时,洞室对地面沉降曲线形态的影响远大于洞室周围岩土参数变异性。
水工引水隧洞施工涌水量预测方法对比
周彩贵,李景,梁庆国,陈克霖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32-44.  
摘要 ( 5 )     PDF (2644KB) ( 4 )  
针对隧洞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的突涌水灾害,通过统计引水隧洞突涌水案例,分析隧洞突涌水的内在规律;分别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Elman神经网络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隧洞施工涌水量预测,并与隧洞施工实际的涌水量进行对比验证,得到预测隧洞涌水量最优方法。结果表明:突涌水事故更易在浅埋隧洞(道)、长隧道、特长隧道中发生,且易发生在断层、岩溶和可溶岩等地层。对比3种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与隧洞施工期的涌水量,LSTM模型预测涌水量精度更高。
小曲率半径隧道施工对盾构管片结构影响
王智,刘祥勇,朱先发,洪小星,沈一鸣,张冰利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45-54.  
摘要 ( 6 )     PDF (11809KB) ( 5 )  
为研究小曲率半径盾构隧道盾构管片结构破损机理,基于实际工程案例,建立考虑纵缝接头以及环间接头的精细化衬砌管片模型,揭示小曲率半径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的管片破损机理。结果表明:小曲率半径盾构隧道在转弯段施工时,管片轴力、剪力、正弯矩和米塞斯(Mises)应力均在内外侧拱腰处取得峰值;拱腰位置管片在掘进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破损;千斤顶推力纠偏角度增加时,隧道整体向外侧偏移;盾构隧道腰部外侧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外侧拱腰的偏移量显著大于内侧拱腰。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到的管片破损状况一致,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
填埋场扩建后下穿隧道结构的安全性
黄兴,张炜,殷建钢,施皓,张晓磊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55-63.  
摘要 ( 4 )     PDF (11521KB) ( 3 )  
以我国东南某公路隧道上覆填埋场扩容为例,研究新增上覆荷载对下穿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通过试验获得渗滤液水位高度及上覆垃圾物理力学参数,建立不同危险隧道断面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下穿隧道的结构变形及内力变化,验算其拱顶沉降、承载力及裂缝;提出后续再次扩容时各隧道标段上覆垃圾厚度的上限。结果表明:填埋场扩容后,实际渗滤液水位高度和上覆垃圾物理力学参数对下穿隧道结构影响最为显著;在设计范围内,隧道上覆垃圾堆体厚度对隧道拱顶沉降和承载力影响不显著,隧道结构裂缝通常起到控制作用。
海相地层浅埋暗挖隧道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地层变形规律分析
高搏,龙建平,吴恺,骆建军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64-73.  
摘要 ( 6 )     PDF (7279KB) ( 4 )  
以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工程松岗站与既有6号线风亭改造段为研究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海相地层条件下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参数进行分析。对该地层条件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位移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不同长度、截面尺寸、外插角度的水平旋喷桩对海相淤泥质地层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水平旋喷桩加固相比,有水平旋喷桩加固地表沉降量最终减少了64.8%;随着水平旋喷桩截面尺寸的增加,地表沉降逐渐减小;随着水平旋喷桩长度和外插角度的增加,地表沉降逐渐增大。为找到水平旋喷桩的最优施工方法,对比研究125种水平旋喷桩在不同支护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变化,并结合经济成本及施工安全综合考虑,最终得出,水平旋喷桩长度10 m,桩径600 mm,外插角度1°,对海相淤泥质地层地表沉降变形控制效果最佳。采用IBM SPSS软件对水平旋喷桩的桩长、桩径和外插角度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桩径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大于桩长,桩长的影响大于外插角度。
边墙与仰拱连接处缺陷对隧道结构影响试验
周旭明,石钰锋,张利敏,张慧鹏,曹成威,陈昭阳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74-80.  
摘要 ( 10 )     PDF (4866KB) ( 6 )  
为研究不同形式缺陷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通过模型试验模拟不同形式的缺陷,分析衬砌结构不同部位弯矩、轴力与安全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边墙与仰拱连接处缺陷使衬砌拱腰与仰拱中部处的弯矩与轴力增大,拱顶处的弯矩与轴力减小,缺陷形式不同对衬砌不同部位的影响效果不同;当仅存在混凝土疏松缺陷或钢筋未连接缺陷时,衬砌结构受力的主要影响部位为拱腰与边墙,当两种缺陷共存时,拱顶与仰拱中部也受到较大影响;混凝土疏松缺陷对衬砌结构安全系数的影响总体上大于钢筋未连接缺陷,主要影响区域为拱腰与边墙两处,当两种缺陷共存时,拱腰与仰拱中部处安全系数的下降较明显,分别为52.03%与32.40%。缺陷对拱腰与仰拱中部处安全系数的影响效果大于拱顶与边墙处,施工时需严格控制此处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成型后的强度,并适当提高此处浇筑厚度,使其有较高的安全储备。
复杂环境下大断面矩形顶管隧道管节设计
马安震,谭海星,刘洋,关少钰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81-89.  
摘要 ( 7 )     PDF (8506KB) ( 6 )  
深圳某大断面矩形顶管隧道以0.8 m近距离侧穿立交匝道桥梁桩基,且以3 m近距离下穿地下综合管廊。依托该隧道项目,系统研究复杂环境下大断面矩形顶管隧道的管节设计,提出一类复杂环境下大断面矩形顶管管节设计思路。分析大断面矩形顶管管节构形设计要素,完成项目管节构形设计,进而对管节吊装翻转、施工顶推及正常使用三个工况进行数值计算,确定管节结构尺寸。结合大断面、深覆土及高水压等工程特点,对管节接头、纵向连接和预留孔口等进行针对性设计。经工程调研、对比分析及工程验证发现,本研究所提出的管节设计思路及管节构形设计要素能为复杂环境下大断面矩形顶管隧道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桩板组合结构等代仰拱的公路隧道加固方案
党晓宇,马劲松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90-96.  
摘要 ( 6 )     PDF (5978KB) ( 4 )  
针对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十天公路)某隧道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路面开裂、隆起、底鼓等病害,综合考虑隧道地质、水文、衬砌结构、病害情况、施工条件、处置工期、工程造价等因素,提出一种利用桩板组合结构等代隧道仰拱的加固措施。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通过现场检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等代仰拱加固方案能够较好地控制隧道沉降变形,减少路面沉降病害,确保隧道运营安全,为类似运营隧道病害处治提供参考。
基于PSO-RF模型的复杂地层双模盾构土压掘进模式下密封舱压力预测
张斌,佟彬,刘国强,周子豪,王树英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 (1): 97-106.  
摘要 ( 8 )     PDF (6435KB) ( 5 )  
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2期工程洪圣沙-裕丰围区间隧道工程,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随机森林方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random forest algorithm, PSO-RF)建立双模盾构土压掘进模式下密封舱压力预测模型。通过对盾构掘进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密封舱压力影响较大的掘进参数,包括螺机转速、螺机扭矩、刀盘转速、推进速度、贯入度、刀盘扭矩、总推力,将筛选出的掘进参数作为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密封舱压力作为模型的输出参数,对密封舱压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PSO-RF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双模盾构密封舱压力;相比于传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PSO-RF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平均绝对误差均在10%以内,预测值和实际值的拟合优度R2为0.901 4,在预测精度及模型的泛化能力上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
锁定回填下沉管隧道地震稳定性
王秋哲, 韩瑞, 白笑笑, 赵 凯
录用日期:2023-03-22
远场地震作用下跨断层深埋隧道结构的动力变形破坏特征
蒋宇静, 王兴达, 张学朋
录用日期:2023-03-20
填埋场扩建后下穿隧道结构的安全性
黄兴 , 张炜, 殷建钢 , 施皓 , 张晓磊
录用日期:2023-03-13
基于Ventsim的地下水封洞库建造期通风方式优选研究
赵兴东, 窦翔, 李勇
录用日期:2023-03-09
基于PSO-RF模型的复杂地层双模盾构土压掘进模式下密封舱压力预测
张斌, 佟彬, 刘国强, 周子豪, 王树英
录用日期:2023-02-17
边墙与仰拱连接处缺陷对隧道结构影响试验
周旭明, 石钰锋, 张利敏, 张慧鹏, 曹成威, 陈昭阳
录用日期:2023-02-13
海相地层浅埋暗挖隧道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地层变形规律分析
高搏, 龙建平, 吴恺, 骆建军
录用日期:2023-01-20
水工引水隧洞施工涌水量预测方法对比
周彩贵 , 李景, 梁庆国, 陈克霖
录用日期:2023-01-13
断层破碎带岩石裂隙渗透性的表征方法
孙文斌, 曹震博, 董法旭
录用日期:2023-01-09
考虑内部结构的大直径盾构隧道抗震性能
王伟, 刘英, 庄海洋, 赵凯, 陈国兴
录用日期:2023-01-05
更多>>
2022
Vol.4
No.4 
2022-12-20
pp.1-106
No.3
2022-09-20
pp.1-114
No.2
2022-06-20
pp.1-106
No.1
2022-01-20
pp.1-102
2021
Vol.3
No.4 
2021-12-20
pp.1-94
No.3
2021-09-10
pp.1-118
No.2
2021-06-20
pp.1-96
No.1
2021-03-20
pp.1-98
2020
Vol.2
No.4 
2020-12-20
pp.1-94
No.3
2020-09-20
pp.1-106
No.2
2020-06-20
pp.1-96
No.1
2020-03-20
pp.1-110
2019
Vol.1
No.4 
2019-12-20
pp.1-108
No.3
2019-09-20
pp.1-122
No.2
2019-06-20
pp.1-130
No.1
2019-01-20
pp.1-126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灾害防控方法现状、问题与对策 收藏
田四明, 赵勇, 石少帅, 胡杰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2. 隧道病害监测检测技术研究现状概述 收藏
陈湘生,徐志豪,包小华,崔宏志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0, 2 (3): 1-12.   DOI: null
摘要   PDF (10857KB)  
由于隧道沿线众长,人工检测效率低下且主观性强,需要自动化、信息化的监测检测方式来进行日常的运营维护管理,及时进行病害诊断和防治。介绍隧道中常见的几种病害和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监测检测技术,分析各自的特点和检测能力。简述无人机、巡检车、巡检机器人3种常见巡检系统装备,对其使用条件和环境进行了分析。对隧道智能监测检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运用多种综合测检测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是未来隧道监测检测智能化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考虑深部赋存条件的岩石动态破坏试验研究进展 收藏
夏开文, 徐颖, 陈荣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4. 地下储气库发展现状与安全事故原因综述 收藏
王者超, 李崴, 刘杰, 郭家繁, 张宇鹏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5. 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病害研究现状与防治技术 收藏
叶飞,王坚,田崇明,何彪,赵猛,韩兴博,李永健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0, 2 (3): 13-22.   DOI: null
摘要   PDF (4196KB)  
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病害的防治对隧道结构安全和隧道正常运营至关重要。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隧道排水管结晶过程及机理进行分析总结,将隧道排水管中结晶过程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地下水对喷射混凝土的渗透过程,混凝土中钙的溶出过程,排水管中结晶体的沉积过程。基于结晶体物质来源与其结晶过程,将影响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包括地下水水质类型、围岩类型、喷射混凝土特性三类,外因包括排水管中溶液特性(包括溶液中CO2含量、pH值、含盐量、水流流速)、环境因素(温度、压力)和工程因素三类,并详细进行阐述;并从排水系统设计、排水管材质以及混凝土配合比方面对排水管结晶堵塞的预防技术进行探讨;对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处置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和评析。本研究可为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超特长隧洞TBM集群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挑战、对策与发展方向 收藏
邓铭江, 刘斌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1): 8-19.   DOI:
摘要   PDF (2833KB)  
近年来在一些超特长引水隧洞中,多台TBM多头掘进的施工方式不断出现,形成了TBM集群施工的特色,北疆供水二期工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面临着塌方、突涌水、高地下水位软岩大变形、TBM卡机等诸多灾害风险,存在多处高风险洞段,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十分必要。针对工程集群施工特点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面临的挑战,分析依托工程的地质条件与主要灾害风险,对比目前常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特点,重点讨论TBM集群施工环境下超前预报方法的适用性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展望TBM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发展方向,建议在TBM集群超前预报专家决策与融合诊断、稳健高效的实时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的正确利用与施工许可、基于地质岩体信息透明化的TBM智能化掘进、TBM超前地质预报的标准化等五个方面进行重点研发和超前部署,为今后TBM集群施工中的超前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不同微震震源机制下地下硐室围岩响应及支护建议 收藏
董陇军,王钧晖,马举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3): 68-76.   DOI: null
摘要   PDF (6795KB)  
随着铁路、水利、矿山等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硐室需要在深部开挖。工程爆破开挖和断层滑移等动力荷载严重影响着地下硐室围岩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地下硐室在爆破和断层滑移作用下的围岩稳定性进行模拟,引入地震动峰值速度(peak ground velocity,PGV),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和McGarr公式拟合得到不同震源机制下围岩PGV的数学关系式。结果表明,在爆破荷载作用下,地下硐室与震源间的距离对硐室稳定性影响显著,萨道夫斯基变形公式可以很好的表征围岩体响应的PGV,但McGarr变形公式不适用;在断层滑移作用下,萨道夫斯基变形公式和McGarr变形公式拟合度低,滑移角度对硐室的稳定性影响更大。深部地下硐室支护应考虑震源的影响,如PGV等,对于断层滑移产生的震源需要考虑滑移角度对PGV的影响。以上结论为岩土工程地下硐室开挖及支护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高速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技术研究综述 收藏
王明年, 于丽, 李琦, 王旭,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9. 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和谐宜居、美丽城市 收藏
钱七虎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1): 1-7.   DOI:
摘要   PDF (910KB)  
城市建设发展加速,“城市病”日益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愈显重要。通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汲取国际成功经验,注重品质发展,可以实现地下空间开发的多功能利用,实现统筹缓解城市灾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内涝等“城市病”。同时,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及时解决当前存在的法规体系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隧洞穿越活动断层应对措施及其适应性研究综述 收藏
丁秀丽, 张雨霆, 颜天佑, 黄书岭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地下储气库发展现状与安全事故原因综述 收藏
王者超,李崴,刘杰,郭家繁,张宇鹏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2): 49-58.   DOI: null
摘要   PDF (6548KB)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我国实施低碳绿色发展的主要能源。开展地下储气库建设,提高天然气储备和调峰能力,将成为我国能源行业的主要任务。系统总结了枯竭油气藏、含水层和盐岩三种不同类型地下储气库发展历史以及美国和欧洲地下储气库建设情况,并与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枯竭油气藏、含水层和盐岩储气库典型安全事故,详细分析其发生根源,介绍世界地下储气库安全事故根源统计结果,比对不同类型地下储气库事故根源的区别。最后,根据国外地下储气库建设经验和教训,为我国规划和建设地下储气库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连续性破坏事故案例分析 收藏
柳献,孙齐昊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0, 2 (2): 21-30.   DOI: null
摘要   PDF (6131KB)  
国内外多起盾构隧道倒塌事故中,衬砌结构的倒塌发展过程均表现出连续性破坏的特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但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事故的触发条件、发展过程、有效防控措施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在2003年至2020年国内外近百起盾构隧道事故案例以及23起典型案例统计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对盾构隧道连续性破坏事故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以统计的方法,分析隧道破坏事故的初始破坏位置、穿越地层、破坏程度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明确破坏的主要特征。基于多案例综合分析,概化提炼出事故中衬砌结构的破坏发展过程,并与隧道结构最终的破坏程度形成对应。最后综合考虑隧道结构-周边地层的共同作用体系,对破坏过程中周边水土的响应发展进行分析,指出盾构隧道连续性破坏属于流固耦合动力学问题。本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对盾构隧道连续性破坏的相关认识,为相关事故的防控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岩石破裂过程分析方法在隧道工程模拟中的应用 收藏
夏英杰, 孟庆坤, 唐春安, 张永彬, 赵丹晨, 赵振兴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1, 3 (3): 36-49.   DOI:
摘要   PDF (15561KB)  
对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进行总结,通过对真实破裂过程分析方法(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RFPA)在隧道工程模拟中的相应应用进行综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隧道工程施工中,隧道工程的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固体地质灾害、准流体地质灾害和流体地质灾害3大类;RFPA数值计算方法在与隧道工程施工相关的岩石力学及破坏特性获取、开挖条件下的隧道破坏模拟、层理岩体隧道开挖模拟、动力条件下隧道破坏模拟、深部围岩分区破裂模拟以及渗流作用下隧道稳定性分析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RFPA数值计算方法已经在计算精度、计算规模、计算速度、大规模求解过程的并行计算和数值计算云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程序开发的不断深入,RFPA数值计算方法会在隧道工程模拟方面取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无加固条件沉降敏感带扰动控制技术研究 收藏
王焕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2): 107-113.   DOI: null
摘要   PDF (6026KB)  
随着盾构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穿越敏感环境,由于盾构隧道施工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地层扰动,从而导致地表产生沉降,严重的还会造成周边建(构)筑物破坏。因此,地铁隧道在穿越高密集棚户区等沉降敏感区时,有效控制施工沉降尤其重要。以武汉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黄浦路站—徐家棚站区间盾构下穿高密度棚户区项目为工程依托,对施工过程中超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无加固条件沉降敏感带扰动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简要分析工程背景及重难点基础上,通过对掘进参数的优化,掘进前建筑物评估及试掘进等过程时时监控,做到施工过程中切口水压力、掘进速度、刀盘扭矩等的精细调控;泥膜控制、二次注浆等关键技术的实施,确保了掘进顺利进行,掘进过程参数控制可为分析大直径盾构下穿老旧棚户区施工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理念及关键技术——记王梦恕院士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就 收藏
谭忠盛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2): 1-6.   DOI:
摘要   PDF (543KB)  
简要总结王梦恕院士在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就,主要包括:引进并创新了新奥法隧道施工技术,并在大瑶山铁路隧道工程中成功应用,进而形成了我国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突破了我国隧道建造技术瓶颈,在隧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创立了城市地铁浅埋暗挖施工方法,改变了地铁修建必须从地面“开膛破肚”的施工现状,有效的保护了建(构)筑物的安全,促进了城市地铁建设快速发展;在水下隧道建设方面,建立了隧道最小顶板厚度及水压力设计值确定方法,提出了水下隧道防排水体系以及施工关键技术,为我国首座海底隧道的修建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了TBM+钻爆法的隧道施工新模式,建立了配套施工技术,开发了我国第一台直径7.3 m的压缩混凝土盾构机,促进了盾构机的国产化;针对我国地质及环境的复杂性,提出了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理念和基本原则。王梦恕院士的学术思想和科研贡献,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推动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科技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MatDEM的盾构滚刀破岩离散元建模与数值模拟 收藏
梁立唯, 刘春, 秦岩, 朱晨光, 邓尚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3): 116-122.   DOI:
摘要   PDF (6074KB)  
滚刀与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TBM技术的核心,数值模拟是研究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基于岩土体离散元软件MatDEM进行二次开发,构建包含50.2万单元的软硬互层岩层模型和盾构滚刀模型,对滚刀破岩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记录并分析模拟中边界及滚刀受力、颗粒连接、能量转化、热量分布等信息。结果表明:硬质岩层内边界及滚刀受力变化明显,刀盘垂向及层面垂向单元受力较大;软质岩层内边界及滚刀受力较小,滚刀受力均匀;硬质岩层内颗粒连接断裂数较软质岩层少,岩体切削量也较小;硬质岩层内系统能量变幅较大,系统能量主要以摩擦热形式存在。MatDEM有效地模拟了滚刀破岩过程,通过修改滚刀形态和岩石性质等,本算例可用于各类工况滚刀破岩研究中,为大规模滚刀破岩数值模拟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水压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藏
王士民,谢宏明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0, 2 (2): 66-75.   DOI: null
摘要   PDF (4653KB)  
随着我国水下盾构隧道建设的快速发展,管片接缝防水问题愈发凸显,盾构隧道承受的水压也日趋增高,对隧道的防水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水压盾构隧道防水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针对高水压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长期运营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研究,主要包括:密封垫材料选择、截面设计、角部加工、多道密封垫的布置方式、螺栓孔防水、密封垫的数模及试验分析、地震作用下的密封垫防水性能及密封垫材料老化的长期耐久性评价。讨论了尚存的问题以及相关防水问题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某地铁工程盾构机滚刀失效分析 收藏
卢庆亮,袁乃强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0, 2 (2): 92-96.   DOI: null
摘要   PDF (4797KB)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滚刀作为盾构施工的关键零部件,其工作效率和失效形式与施工地质条件有直接关系,并对施工进度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以某地铁工程盾构掘进施工为例,分析该区间段复杂的地质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滚刀的失效形式和失效原因,并对刀圈的硬度和材质选择进行简要讨论。结果表明,在该地段施工过程中滚刀的失效形式主要为刀圈偏磨、刀圈卷刃、刀圈断裂、刀圈崩刃、刀圈脱落、刀轴断裂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不同微震震源机制下地下硐室围岩响应及支护建议 收藏
董陇军,王钧晖,马举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3): 68-76.   DOI: null
摘要   PDF (6795KB)  
随着铁路、水利、矿山等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硐室需要在深部开挖。工程爆破开挖和断层滑移等动力荷载严重影响着地下硐室围岩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地下硐室在爆破和断层滑移作用下的围岩稳定性进行模拟,引入地震动峰值速度(peak ground velocity,PGV),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和McGarr公式拟合得到不同震源机制下围岩PGV的数学关系式。结果表明,在爆破荷载作用下,地下硐室与震源间的距离对硐室稳定性影响显著,萨道夫斯基变形公式可以很好的表征围岩体响应的PGV,但McGarr变形公式不适用;在断层滑移作用下,萨道夫斯基变形公式和McGarr变形公式拟合度低,滑移角度对硐室的稳定性影响更大。深部地下硐室支护应考虑震源的影响,如PGV等,对于断层滑移产生的震源需要考虑滑移角度对PGV的影响。以上结论为岩土工程地下硐室开挖及支护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我国采矿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其深层次发展问题的探讨 收藏
宋振骐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 1 (2): 7-12.   DOI:
摘要   PDF (4461KB)  
介绍了我国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充填开采、海洋开采、无煤柱开采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阐释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在煤炭资源开采与灾害预控方面的应用发展。针对当前煤炭资源开采现状,认为建立煤矿重大事故灾害预测与控制决策的理论及模型是实现煤矿灾害事故控制的基础,促进煤矿灾害事故预控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有助于将采矿工程决策和实时监控推进到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知公告 More  
»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首届青年编委招聘通知
  2020-04-07
» 办公地点变更通知
  2018-09-21
»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征稿细则
  2018-09-11
  会议信息 More  
» 第四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第 1 号通知)
  2023-03-29
» 第三届亚洲隧道青年论坛
  2023-03-28
» 第十五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期待您的参与
  2023-03-28
» 2022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即将召开
  2023-03-24
  广告信息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
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版权所有 ©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辑部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B741《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编辑部,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6508, E-mail:tunnel@sd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